欧洲车企:在变革与傲慢中走向割裂之路

日期:2025-09-30 09:31:41 / 人气:46


世界最负盛名的三大车展之一 —— 德国慕尼黑车展,在某种程度上既被 “神化”,也被误解。
这里的 “被神化”,体现在大量在国内市场激烈竞争、陷入发展困境的中国主机厂与供应链企业,将其视作叩开欧洲市场的 “黄金跳板”。但现实却截然相反,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汽车市场根深蒂固的 “百年傲慢” 从未消散。这种傲慢的根源,深植于 “英德美引领一二三次工业革命” 的历史成就,以及 “通过殖民扩张完成原始积累” 的过往,再加上迥异的宗教信仰与地缘格局,共同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壁垒。
即便欧盟积极倡导 “电动化转型”,试图打破这种傲慢,但 2024 年欧洲整车企业与 Tier1(一级供应商)超 5 万人的裁员规模,以及电动车工厂普遍存在的 “过剩产能”,都清晰地表明,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并未奏效。归根结底,思想的固化才是最难根除的顽疾。
因此,在慕尼黑车展上,国内企业所期待的 “各大主机厂高管、Tier1 供应商、外媒及民众围聚中国展台” 的热闹场景,从未出现过。中国与欧美企业之间,仿佛横亘着一条无形的 “线”。这条线或许是 “一眼就能分辨出是国内还是海外公司” 的展台风格,或许是种族与语言的隔阂,也可能是 “即便不落地也能侃侃而谈的欧洲松弛感”。但从本质上看,这源于欧洲车企的傲慢 —— 表面上愿意学习中国企业的优势,暗地里却处处提防。
从产业细节来看,电池领域,无论是三元锂、碳酸铁锂还是固态电池,参展的厂商大多来自中国,海外仅有三星与法国初创公司 Verkor 等少数企业。尤其是宁德时代,凭借与 “客户爸爸” 大众的紧密合作,在展会上占据了显眼位置。不过,当前欧洲市场仍由 “三元锂” 技术主导,且电动化进程有所放缓,磷酸铁锂要打入欧洲市场面临不小难度;同时,整车厂商(OEM)对技术安全细节的高要求与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也给中国电池企业带来了挑战。
充电桩领域,欧洲境内充电桩分布零散且数量稀少。车展上展示的大功率充电桩,多来自欧洲本土创业公司,例如获得奔驰支持的意大利供电商 Alpitronic、波兰创业公司 Eko energetyka。笔者在德国、荷兰与瑞士实地观察发现,路上很难见到充电桩,它们大多集中在居民区与超市附近,且多由石油巨头 BP 旗下的 Aral Pulse 运营。事实上,与欧洲的行政效率类似,充电桩的建设进程十分缓慢。
智能驾驶(智驾)领域,从零部件、云服务、操作系统、中间件到上层的地图与算法,欧洲都存在与中国公司对应的 “海外镜像版” 企业。这些企业的技术能力虽存疑,却在当地市场颇受欢迎。整体来看,欧洲智驾供应链的发展水平,大约相当于中国电动车供应链前两代的 “初始阶段”。若论电池与新技术的先进性及产品成熟度,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欧洲市场分得一杯羹,但为何技术水平低好几个层级的 “镜像版” 企业能在欧洲立足,值得深思。
再看车展现场的参展生态,德国本土公司充分发挥了东道主优势。除头部中国企业外,多数中国公司的展台迎来的访客与媒体以中国人为主。部分中国公司在德国搭建展台,要么是为了给国内传回 “进军欧洲” 的正面新闻,要么是为了接待前来 “民间调研” 却难有实质收获的中国车企高管。例如,一家中国新能源电池企业的展台占地面积不小,但开展第一天竟无人接待,后来仅有工作人员趴在前台睡觉、刷手机,两天时间就耗费了几十万欧元。还有德国媒体人在一家中国配电器公司展台前询问 “HIC 是什么”,现场人员面面相觑,媒体人只能悻悻离去,类似的尴尬场景并不少见。
当然,大多数欧洲创业公司的境遇也未好到哪里去。在车展专门设置的 Startup 区(四五家创业公司集中展示,算是车展提供的 “支持福利”),笔者蹲守两小时,见证了 “零访客” 的窘境。
从车展规模与受益群体来看,在欧洲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慕尼黑室内车展仅有 6 个展区,整体规模仅为上海车展的一半,甚至被戏称为 “中国二线车展规模”。这场车展的最大受益者,始终是财力雄厚的海外车企与外资 Tier1—— 尽管不少欧美车企根本没来参展(具体原因将在第二部分阐述)。对于缺乏知名度的企业而言,在慕尼黑车展租展台的实际作用不大,仅剩下给投资人 “打广告” 的价值。不过,若前来参展的中国主机厂(部分花费上百万欧元)对此抱怨,其实是自身认知存在偏差。
一、生搬硬套:中国车企的 “欧洲参展误区”
在参展策略上,最聪明的中国主机厂当属比亚迪,其次是小鹏和零跑。尽管它们没有发布任何新车型,展台审美也略显 “水土不服”,但至少属于中国主机厂中的 “少数调研派”—— 它们清楚,慕尼黑车展的 “室内秀” 核心价值在于与欧洲政商界建立联系、维护关系,而非 “打入消费者心智”。
以比亚迪为例,其老板娘在车展期间举办了一场盛大的 “政商界沟通会”,邀请各界高净值人士参与,向他们传递比亚迪的 “工程师价值观”。尽管演讲内容与《工程师之魂》(一本缺乏深度的书籍)风格相似,略显空洞,但至少这家在国内市场面临增长压力的 “销量王”,没有在车展上白白浪费投入,也证明了部分中国企业确实希望在欧洲市场踏踏实实卖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汽、东风柳汽等企业 —— 它们的展台与车型几乎是从上海车展 “生搬硬套” 到慕尼黑,从中不难看出这些主机厂高管对欧洲市场的漠视与 “神游天外”。这样的企业,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市场,销量不佳都是必然结果。令人意外的是,此次参展的问界(未带有任何华为元素)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尽管工作人员笑着解释 “来德国发布是为了开拓阿联酋市场”,但展台上的老款车型显然不符合欧洲消费者的喜好。看来,即便华为试图以 “匿名” 方式闯荡欧洲(团队藏在酒店秘密商议),也并未做好充分准备。
实际上,慕尼黑车展真正面向德国潜在消费者的 “展台”,是其另一核心组成部分 ——Open Space(户外展区)。从国王广场到奥德昂广场,从新古典主义的 “希腊门楼” 到巴洛克风格的 “铁阿提那教堂”,各大汽车品牌的展示空间融入城市地标之中。现代汽车工程美学与古典建筑流派的碰撞,令人大开眼界;逛完所有户外公开展台,仿佛沿着慕尼黑的历史脉络走了一遍。不得不说,慕尼黑这座城市的智慧令人赞叹,这也是慕尼黑车展区别于全球其他车展的最大特色 —— 因为这里聚集着德国的普通民众。
也正因如此,在众多中国企业扎堆的室内展,奔驰、宝马的展台规模并不大,Smart 和欧宝甚至只搭建了小型展台,现代汽车仅安排供应链企业参展,菲亚特、极星等品牌更是直接缺席。但在户外展区,这些海外品牌的展示堪称 “艺术级”—— 例如大众旗下 Cupra 与奔驰的户外展厅,设计感与体验感远超室内。
然而,在 Open Space 展区,笔者仅看到了四家中国 OEM(整车厂商):比亚迪、小鹏、零跑和阿维塔。即便它们做出了 “布局户外展区” 的聪明选择,但其功利性也被周围的海外品牌衬托得愈发明显。与全球百年车企相比,这些中国主机厂的野心与 “灵魂” 显得极为单一 —— 只想卖车,先把车卖出去再说。
德国车展期间恰逢阴雨天气,比亚迪的户外展台规模虽大,却明显缺乏细节考量:车辆直接置于露天环境中,被雨水淋得 “透心凉”(要知道,其他海外主机厂都配备了专门的擦车工);尽管展台二楼设有观赏区,但仅有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地守着音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更明显的是,裸露在外的简陋电线,让展台细节经不起推敲。
而比亚迪隔壁的现代汽车(一个在国内市场几乎被边缘化的韩国品牌),对待 “产品” 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从包裹整车的彩色透明建筑外壳,到两款风格迥异的概念车,再到墙上完整呈现 “从灵感迸发到工程落地” 的设计草图…… 这些细节足以证明,现代汽车对 “汽车” 这一产品倾注了独特的思考。
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身穿工服的韩国大叔,在发现天花板漏水后,立刻指挥搬运工小心挪动 INSTEROID 概念车,随后又小心翼翼地擦拭车前盖,神情无比严肃。笔者下意识查询了现代汽车 2025 年上半年财报 —— 直觉果然没错:这家韩国主机厂在欧洲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销量持续增长,2025 年上半年利润超过德国大众,全球排名直逼丰田。
事实上,不仅是现代汽车,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汽车品牌,在展台上都或多或少展现出了自身的音乐与艺术品味。本质上,从汽车外壳、内饰到发动机与轮胎材料的细节展示,都传递着当地民众的审美取向。
由此,笔者合理推测:尽管比亚迪、零跑等中国主机厂成功打入欧洲市场,短期内似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长期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因为在笔者看来,绝大部分中国主机厂在欧洲市场缺少了一样关键东西 —— 对汽车发自内心的热爱。
二、割裂:欧洲汽车产业的 “自我封闭”
毫无疑问,慕尼黑车展上铺天盖地的广告表明,博世与 Mobileye 仍是全球智驾市场的 “东道主”:博世有德国总理亲自站台,Mobileye 则频繁出现在所有外资 Tier1 的 PPT 中。
当然,当前全球智驾市场的整体水平,也基本停留在博世与 Mobileye 能覆盖的范围 —— 绝大多数车型能具备 “主动安全” 功能已属不易。事实上,Mobileye 展台上那辆搭载激光雷达、号称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的大众福斯商旅车,实际表现略显 “山寨”。
若论技术实力,中国智驾供应商无疑处于 “碾压级” 水平:大众 Cariad 的技术展示区,本质上只是一个停留在 “目标检测” 阶段的基础交互游戏;即便是国内三流智驾 Tier1,其技术水平也能轻松超越大陆集团子公司 Aumovio、法雷奥与麦格纳。
具体来看,法雷奥至少还有自主研发的零部件作为支撑;而 Aumovio 则将 2023 年上海车展上毫无新意的 “跨域高性能计算” 概念再次拿来炒作 —— 要知道,这家所谓的 “子公司”,前身只是大陆集团内部的一个域控部门,对 “智驾系统” 的整体理解几乎为零。
再看麦格纳,这家此前极少被关注的 Tier1,在展台上陈列了一堆摄像头、域控制器与 DMS(驾驶员监控系统)解决方案。笔者询问 “这些产品看起来像是 Mobileye 的技术”,麦格纳工作人员则回应 “你想要什么,我们就能集成什么”—— 言下之意,无论是 SoC(系统级芯片)、毫米波雷达还是软件,都并非麦格纳自主研发。
一方面,全球市场财务数据停滞的外资 Tier1,由于找不到新的增长突破口,只能顺应欧盟最新的 “R171 法规”,加入 “智驾概念炒作大军”;另一方面,它们的 “积极态度” 或许还揭示了一个更隐秘的事实 —— 在全球汽车供应链市场,欧洲更信任 “自己人”。
笔者在慕尼黑车展还发现了一件反常的事:室内展的各类论坛上,欧美企业高管与咨询顾问们翘着二郎腿,讨论的核心话题始终是 “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速度”,不断渲染 “欧洲企业必须加快步伐” 的紧迫感,但内容宏大空洞,全是陈词滥调。
而在不为人知的角落,2025 年以来,英国与美国的 AI 创业公司在欧洲市场的讨论热度陡然上升,行动也愈发积极。例如英国企业 Wayve、美国公司 Helm.ai(后者甚至高调宣布与本田汽车合作推进 ADAS 前装量产),这些以往只出现在欧美资本与产业论坛的创业公司,此次不仅带着 Demo 车亮相慕尼黑车展,还受到了欧洲车企高管的广泛追捧。
“中国企业喜欢‘内卷’,但没时间思考;我们虽然进度慢一些,但有时间思考和改进,在电动化与新技术研发上肯定能追上中国。” 类似的言论,笔者在论坛上听到了不止一次。如今,这种论调在欧洲车企高管中广泛流传,即便逻辑漏洞百出,但长期处于 “舒适圈” 的他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
他们似乎从未思考:在踏上 “电动化” 之路前,是否需要搭建一座衔接传统与创新的 “桥梁”?他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局限,真的只是 “速度快慢” 的问题,而非思维模式的僵化?说到底,这些言论不过是为自身的 “无能” 与 “其他目的” 找借口罢了。
事实也印证了笔者的猜测:有汽车产业人士透露,欧洲主机厂似乎正在谋划 “在欧洲市场去中国供应链化” 的改革,只是碍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诸多细节仍在商讨中。
最直观的例子便是博世:博世中国研发的高阶智驾技术,甚至未能参与欧洲主机厂全球市场的竞标,因为被博世德国的智驾团队 “压了一头”—— 但实际上,博世德国团队的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至今连 “自动变道” 功能都无法实现。
另有消息显示,在大众、宝马、奔驰等欧洲车企的竞标体系中,英国公司 Wayve 已成为对抗博世等全球 Tier1 的 “有力竞争对手”,但这家公司除了一段式端到端 Demo(演示程序)外,连泊车与 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都未研发完成。
连博世这样的德国 Tier1 内部,都存在中国团队与全球团队的竞争,更不用说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处境了 ——“闯欧” 之路,道阻且长。
此外,在高通、谷歌云与亚马逊云构建的全球车载生态圈中,几乎看不到中国公司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 “松下汽车系统、大陆软件子公司 Electrobit、日本导航软件 Micware” 等以往鲜为人知的企业。即便在固态激光雷达领域,许久没有消息的创业公司 MicroVisioin、Arbe 与 Innoviz,在欧洲市场依旧活跃。
而地图领域的 “割裂” 最为明显:荷兰的 TomTom 与 Here 在欧洲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因为当前所有智驾供应商仍无法完全摆脱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正如一位行业人士感叹:“来了欧洲才发现,欧宝、菲亚特这些在国内几乎销声匿迹、被认为‘已经倒闭’的公司,在欧洲活得很好;但中国主机厂,除了一两家头部企业,其他几乎没什么声响。这简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本质上,欧洲希望中国企业来消费,为当地经济提振做贡献,但绝不能抢走本土公司的‘饭碗’。其实,全世界的市场逻辑都差不多!” 这位人士补充道。
当然,以上种种困难,都不应成为中国企业放弃欧洲市场的理由。目前,已有部分中国供应链企业开始采用特殊的博弈策略打入欧洲市场,具体细节在此暂不展开。
三、写在最后:理性 “闯欧”,先摒弃 “自大”
笔者并非悲观主义者。即便当前看不到 “中高阶智驾” 在欧洲市场落地的可能性,也不认为这能阻止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步伐。
或许,中国车企可以先聚焦 “把车卖进欧洲市场”—— 毕竟,销量是基础,只有实现稳定盈利,才能支撑后续的研发投入。
只不过,与国内媒体 “将中国车企吹上天” 的论调不同,笔者认为,所有计划进军欧洲的中国公司,首先应摒弃 “我很强大” 的自大心态,主动去融入欧洲的文化审美与商业体系,真正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事实上,已经有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做到了这一点。关于这些 “命运截然不同” 的中国企业在欧洲的真实发展情况,笔者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阐述。
毕竟,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者:长征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2021 长征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