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血浮夸,尬出天际!“抗日神剧” 重出江湖?

日期:2025-09-03 19:12:32 / 人气:5


文 | 十点电影原创
今年的抗战剧市场,似乎又迎来了一波 “热闹”—— 一大批献礼性质的作品集中上线,本以为能借着 “央视出品”“广电重点”“金牌主创” 的光环,重现抗战题材的厚重与力量,可没想到,一部来头不小的剧集刚开播,就因满屏的 “神剧套路” 把观众雷得外焦里嫩。土匪头一刀秒杀日本兵、英雄救美时的 “男上女下” 经典站位、抗联战士在队友忍饥挨饿时却被疯狂求爱、顿顿大鱼大肉…… 看着这些离谱情节,不少观众忍不住质疑:这真的是讲述艰苦抗战的剧,而不是披着 “抗战皮” 的狗血偶像剧?
一、顶配班底 “翻车”:好牌为何打得稀烂?
这部剧的 “起点” 本不该如此。
它顶着 “央视出品 + 广电重点扶持” 的光环,主创阵容更是堪称 “王炸”—— 导演臧溪川是张艺谋御用执行导演,曾参与《金陵十三钗》《山楂树之恋》等优质作品;编剧高满堂更是业内标杆,《闯关东》《温州一家人》等经典年代剧均出自他手;演员阵容同样亮眼,胡军、李乃文、蒋欣三位实力派领衔,还有林永健、倪大红等老戏骨加持,甚至沿用了《生万物》的原班人马。
按常理说,这样的配置拍一部抗战剧,本该是 “手拿把掐” 的稳赢局,毕竟无论是主创对故事的把控力,还是演员对角色的塑造力,都经过市场验证。可剧集播出后,口碑却彻底 “翻车”,网友的辣评直白又尖锐:“难看”“比抗日神剧还离谱”“浪费了这么好的班底”。
追完更新的观众不难发现,这部剧空有 “好剧外壳”,内核却塞满了 “神剧” 的经典雷点 —— 夸张的主角光环、逻辑断裂的剧情、喧宾夺主的爱情线,把 “东北抗联” 这段本应沉重悲壮的历史,拍得像一场悬浮的闹剧。
二、三大 “神剧雷点” 密集轰炸:历史被拍成 “玄幻爽文”
这部剧的故事底子其实不差,取材自东北抗联的真实史料,聚焦一支抗联小队失联后,在日军围堵下分散、再历经艰险集结归队的历程。开篇也曾有过让人眼前一亮的 “真实感”:排长老山东带领十八名战士与日军激战,弹尽粮绝时全队只剩一张硬得发苦的高粱饼,众人饿了三天却只舍得每人分一口;刚给立功战士奖励的新袜子,下一秒就随着战士的牺牲变成残肢…… 这些细节本让观众以为能看到一部 “尊重历史的抗战剧”,可没过多久,剧情就彻底跑偏,三大 “神剧雷点” 轮番上演。
1. 主角 “开外挂”:跳崖不死、中毒逃生,堪比 “玄幻主角”
剧中的抗联战士仿佛个个自带 “不死 Buff”,把残酷的战争变成了 “个人秀场”:
有战士跳下悬崖后毫发无伤,之前需要人搀扶的伤腿,短短几天就奇迹般自愈;
挖矿时遭遇塌方,其他矿工全被埋,唯独他留着一口气;土匪故意设计暗杀,矿工全员毙命,他却能死里逃生;
参帮卧底在饼里下毒,其他不知情者纷纷中招,只有他一眼看穿阴谋,仿佛拥有 “未卜先知” 的能力。
更离谱的是,每个分散的战士都成了 “超强个体”:女军医兰花儿被伪军用枪指着头,仅凭一把手枪就能反杀三人;排长老山东在参帮火并中拿着人参全身而退,还能在土匪窝中来去自如;战士云虎单枪匹马,就能悄无声息干掉当地三个横行霸道的把头。
若抗联战士真有这本事,东北抗联何需苦战 14 年?这段充满血泪的历史,俨然被拍成了 “抗日爽文”。
2. 剧情 “无逻辑”:降智操作频出,编剧脑回路清奇
“神剧” 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剧情完全脱离逻辑,怎么离谱怎么来,这部剧也不例外:
离谱情节一:为见母亲害全村,哭到暴露位置
女军医兰花儿的母亲被困日军部落,思女心切偷跑出来送饼,却被伪军发现当场击毙,村民也因 “连坐” 全被枪毙。作为抗联战士,兰花儿的反应堪称 “降智”—— 她明明有以一敌三的枪法,却在伪军举枪时不第一时间反击,非要等母亲死后才动手;更荒唐的是,日军循着枪声巡逻追查,她竟在小树林里放声大哭,生怕敌人找不到自己。
离谱情节二:日本兵被 “咬耳” 后,全程 “装瞎” 护仇人
战士福庆曾在战斗中咬掉一个日本兵的耳朵,后来他被日军抓去当劳役,恰好与这个日本兵重逢。按常理,日本兵本该立刻揭穿他的身份,可他却全程装作没认出来,即便被福庆及其队友死亡威胁,也始终守口如瓶,直到自己死亡都没透露半个字。
这样的剧情,早已不是 “艺术加工”,而是对历史逻辑的彻底无视。
3. 爱情 “喧宾夺主”:抗战成背景板,满屏都是 “偶像剧套路”
抗战剧并非不能有爱情线,《亮剑》中李云龙与田雨、《潜伏》中余则成与翠平的感情,都因与战争背景深度融合,成为经典。但这部剧却把 “抗战” 当成了爱情的 “背景板”,满屏都是偶像剧套路:
山寨头子追爱女军医:土匪头目 “葱山小白马” 对兰花儿一见钟情,英雄救美后把她带回山寨,每天大鱼大肉投喂,手下还集体 “神助攻”,一口一个 “从没见老大对女人这么上心”;兰花儿也从 “铁血军医” 秒变 “偶像剧女主”,在战乱中与土匪头子谈情说爱,最后还说服对方加入抗联。
酒馆老板娘撩拨糙汉战士:风情万种的酒馆老板娘大阔枝,救下重伤的战士云虎后,开启 “倒追模式”,又是贴心照顾又是主动撩拨,把硬汉战士 “捂” 进了温柔乡,两人的感情线比抗联归队的主线还热闹。
观众本是来看 “抗战” 的,结果全程在嗑 CP,恍惚间还以为点开了一部古装偶像剧。
三、消费历史的 “闹剧”:东北抗联不该被这样亵渎
提到东北抗联,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中国抗日史上最惨烈、最悲壮的篇章之一。自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起,东北抗联就开始了长达 14 年的抗战(比全国抗战早 6 年),他们要在零下 40 度的极寒中作战,没有足够的粮食,只能靠树皮、草根甚至棉絮充饥;没有充足的武器,只能用大刀、长矛对抗日军的飞机大炮;更要面对日军的 “围剿”“归屯并户” 等残酷政策,无数战士冻饿而死、战死沙场。
这段历史的沉重与悲壮,本应被用心诠释,可这部剧却把它拍成了 “闹剧”:前一秒还在展现战士们在马粪里找玉米粒果腹的艰难,后一秒女军医就在山寨里嫌弃大鱼大肉 “太腻”,要求吃素菜;本是 “战士归队” 的主线,却穿插着 “卖人参”“查人肉饼案”“谈情说爱” 等无关剧情,让故事变得松散又跳脱。
诚然,这部剧也有可取之处 —— 日军的残酷虐杀、抗联的艰难处境有部分真实呈现,老戏骨的演技也撑起了一些角色的感染力。但这些闪光点,终究掩盖不了 “消费历史” 的本质:为了追求收视率,把严肃的抗战题材变成 “狗血爽剧”,用夸张的情节、悬浮的爱情吸引眼球,既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不负责。
四、结语:抗战剧需要 “敬畏心”,而非 “流量套路”
近年来,“抗日神剧” 一直是观众吐槽的重灾区,从 “手撕鬼子”“裤裆藏雷” 到 “子弹拐弯”,这些离谱情节早已让观众审美疲劳。可即便如此,仍有剧集在 “踩雷”,究其原因,还是部分创作者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心 —— 他们把抗战题材当成 “流量密码”,用 “神剧套路” 博眼球,却忘了抗战剧的核心使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递正能量。
东北抗联的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他们的故事不该被改编成 “狗血偶像剧”,更不该被 “神化” 成 “玄幻爽文”。希望未来的抗战剧创作者,能多一些对历史的尊重,少一些 “套路”;多一些对观众的真诚,少一些 “浮夸”,真正拍出能让观众记住历史、感动人心的好作品。毕竟,抗战剧的底色应该是厚重的,而不是 “尬出天际” 的。

作者:长征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2021 长征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