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旅,还有活路吗?
日期:2025-07-10 22:19:14 / 人气:8

在很多上一代人的记忆里,青旅是 “发现新世界的大门”,是 “世界情报中心”;而在 Z 世代眼中,它正逐渐沦为 “廉价群租房”“特种兵打卡地”…… 青旅,真的要集体退场了吗?
一、长租青旅:年轻人的城市生存选择
相比工作还没稳定就签下押一付三的 “卖身契”,越来越多前往大城市就业的年轻人,选择长租青旅,为自己预留更大的进退空间。
已经在青旅长租 3 个月的小莫,就有过一段惨痛经历。上一份工作确认入职后,她找了个押二付一的房子,可第三个月就被告知需要调岗。房租 1500 元一个月,第三个月的房租已交却只住了几天,两个月的押金房东也一分不退,她白白损失了 4000 多元。调岗后,还没来得及找房子的小莫暂时住进了一家青旅,不用押金,不用交水电费,每天还有阿姨打扫卫生,一天 25 元,包月 750 元,极大缓解了她的经济困境。后来她因不适应新岗位提了离职,如今刚找到新工作,仍打算继续住在青旅,等工作稳定后再做打算。
在众多长租青旅客中,除了像小莫这样的 “候鸟客”,还有不少 “留鸟客”。一位青旅老板透露,自己店里有个租客已经住了八年。其中一些人是多次被中介与二房东欺骗后,宁愿选择住青旅,省去扯皮的麻烦;还有人单纯是怕黑,觉得有人一起住更安心;甚至有人是为了存钱在市中心买房,用最低成本在都市生活。
“沪漂” 小方就是如此,她月薪 3 万元,却在青旅长租了 5 年。她上班地点在外滩,若跟人合租,很难找到 2000 元以下的房子,郊区的房子通勤又要 2 小时。现在住的青旅位于外滩,一天 65 元,长租 2000 元一个月,不用额外付水电和网费,通勤只需 20 分钟,房租在月收入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其他室友也都是长租客,关系相处得不错。青旅公区很大,有图书馆、自习室、厨房,甚至还有健身房,下班后这些地方成了小方的常驻地。她表示,再过几年就能攒够在虹桥商务区的首付了。
“内卷” 时代下,许多青旅也在不断进化,走起 “全季风” 风格,清一色原木材质,色调温暖,嵌入式灯光代替刺眼顶灯,营造高级细腻质感,向中产审美靠拢。房间设有办公桌和沙发,打造休闲松弛空间,一些经常需要在城市商贸中心见客户的创业者也会选择这类青旅长住。但朝着高级感内卷的青旅,也意味着更大的成本压力。
二、爆满与倒闭:青旅经营者的困境
“很多开青旅的人都只是靠着一种情怀支撑,想挣钱就别做青旅了,不过近几年,情怀也要谈不上了……” 有十余年青旅投资经历的资深投资人老徐坦言,做青旅根本不挣钱,不亏钱就已经很不错。他甚至透露,杭州的青旅已经接连倒闭了十几家,其中还有一些知名品牌。
老徐表示,除去房租水电等支出后,青旅每个月的盈利收入只有几千块,还是在基本满房的情况下。他之所以能坚持,只是因为不想上班。在深圳做偏高端青旅的木木也称,前期投入不少钱,装修费两年后才回本,目前月盈利只有三千多元,只能安慰自己 “没有亏钱就很不错了”。她身边还有在上海开青旅的老板,因投入大笔资金后亏损太多,顶不住压力离世的案例。
除了不挣钱,青旅经营者还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曾经与丈夫一起开早餐店的阿丽,近两年转行做青旅,房间不多,以多人间为主,所有工作基本由夫妻俩分摊,不仅要打扫所有房间卫生,还要处理租客的各种矛盾,几乎一整天都需要连轴转,不像以前白天干完活晚上就能休息。
尽管如此,相对于投资酒店,青旅成本相对较低,许多想创业但资金不算充裕的人还是会选择做青旅。老徐给许多咨询的投资人建议:每天的成本最好控制在利润的 50% 以下,不然赚不到什么钱,高于 70% 就不用开了;青旅的位置也十分重要,最好开在旅游城市的核心地段及交通便利的位置,因为青旅挣钱主要靠 “薄利多销”,住不满就挣不着钱,开太偏没人住。
但在行业内卷大环境下,青旅的竞争力日渐削弱,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一方面,酒店与民宿价格不断下降,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性价比越来越高。青旅不但要和经济型酒店及低端民宿卷价格,还要加大成本投入卷质量,在单价本就不高的情况下,回本时间不断拉长。有网友在讨论选民宿还是选青旅时就说:“比较低端的民宿一晚也只要六七十,为什么要选人挤人的青旅?” 此外,许多青旅老板是租赁物业,房租逐年上涨,许多住客还更倾向单人间,坪效利用越来越低。像上海陆家嘴一个 200 床位的青旅项目,前期投入需要 600 万元,每个月房租也要 20 万元,就算每天满房,也要至少四、五年才能回本。
另一方面,青旅相对于酒店,能享受到的资源福利十分有限。当下,许多 OTA 平台大多将资源倾斜给了酒店,为酒店提供各类积分、折扣福利。在折扣加持下,青旅原有的价格优势也受到挑战。
三、怀念与现实:青旅的时代变迁
接连倒闭的青旅,似乎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相较于疫情之前,青旅的声音与影响力逐渐减弱,评价也走向两极分化。但依然有许多人怀念青旅,将其视为心中的 “白月光”。
青旅最早起源于德国,概念创始人理查德・希尔曼认为,教育不应只在学校,而是要走出校门,通过郊游旅行,体验不同地方的自然与人文,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而青旅即是可以为旅游、教育与文化交流服务的场所。1912 年,世界上第一家青年旅社在德国阿尔特纳诞生,共享宿舍与厨房设施的创新模式,成功降低了年轻游客的旅行成本。
“通过旅社服务,鼓励世界各国青少年,尤其是那些条件有限的青年人,认识及关心大自然,发掘和欣赏世界各地的城市和乡村的文化价值,并提倡在不分种族、国籍、肤色、宗教、性别、阶级和政见的旅社活动中促进世界青年间的相互了解,进而促进世界和平”—— 这是《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宪章》中的内容。
随着青年旅社概念在全球的普及,1932 年,欧洲诸国协会代表在阿姆斯特丹正式建立了国际青年旅社协会。到 20 世纪中后期,青旅成为全球性的社会文化现象。1988 年 7 月,中国本土由广东省旅游局牵头,在广州、珠海、肇庆建立了中国首批青年旅社,并逐渐风靡全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主要选址特大城市或知名旅游风景区,到后来逐渐向二、三线城市下沉。
有十余年背包客经历的梁宇回忆,十年前的青旅像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推开门不知道会遇见什么样的人,没有任何年龄国籍限制,他遇到过女神气质的美院博士、在上海打拼的日本人、日夜颠倒的芬兰人、骑行万里的行者…… 像是来到一个平行世界交汇的结界入口,既可以窥视世界之大,同时也能对许多幻想祛魅。
对于阿杭来说,十年前的青旅像是热闹的旅行情报交流站,是一个多元、互助且开放的公共空间,每晚大厅都坐满了玩音乐和侃大山的年轻人,大家聚在一起玩桌游、聊八卦、喝酒讲故事。有一次大半夜他想吃夜宵,随口问了一声大厅里的人要不要一起,结果一大群人深更半夜跑出去吃夜宵,然后徒步 5 公里去湖边蹲日出,大家都精力充沛。其中有几个朋友,到现在还保持着联系。
青旅的巨变发生在 2020 年后,其公共性与多元开放性不断萎缩,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临时安身之所,与群租房 “抢生意”。许多青旅客中旅行者占少部分,长租客越来越多,大家拉上帘子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原来的文化属性与社交属性渐渐消退。
四、青旅的未来:会集体退场吗?
随着青旅沦为越来越多人眼中的 “群租房”,原来的滤镜渐渐破碎,有人将当下称为 “青旅集体退场的年代”。这并非夸张,原来在许多背包客心目中留下美好记忆的 “老青旅” 接连倒闭,之前全国共有 300 多家 YHA(国际青旅联盟在中国的名称)认证的国际青年旅舍,到目前只剩下 100 多家。
有些依旧怀着青旅情怀的老板说,他们曾经敲响青旅的房门组织活动,与过去大家自发走出房间不同,迎来的是门后一张张写满拒绝的面孔,后来他们也不再去敲门,任凭客人心意。还有背包客怀着对青旅的美好畅想而来,却发现这里没有谈天说地的欢声笑语,只剩一片寂静,同房间的人拉上床帘与世界隔离……
现在的青旅很难回到过去,原因有三:
一是住宿类型的丰富。十年前青旅盛行时,酒店种类并不丰富,大家住宿选择有限,而青旅不仅经济实惠,还能交到各路朋友。现在,住宿类型逐渐多元,原先那批青旅客,要么选择更高端的酒店,要么受限于年龄无法入住(现在越来越多青旅拒绝 35 岁以上人群入住),还有一些怀着深厚情怀的背包客,会因当下青旅氛围大失所望。当青旅迎来越来越多将它当成 “便宜住宿场所” 的人群时,原有的高精准住客也被冲散。“很多青旅倒闭,都是因为管不住吸烟,原来的那批住客全跑光,留下一堆长租客弄得环境一塌糊涂。”
二是信息获取渠道的丰富。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走出去认识不同的人、与各路人交流,是获取丰富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面对面的社交活动既兴奋又有趣。而当下,点开手机就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形式多样,一些线下社交活动反而显得单调无聊,还有被骗的风险。
三是互联网一代缺少真实经历去与他人链接。Z 世代似乎与他人天然没有太多共同话题和兴趣点。上一代的背包客虽然来自天南海北,却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能够自然发展成为各种 “搭子”,甚至是交往密切的朋友。
未来,青旅若朝着 “群租房” 的方向发展,或许最终会集体 “死亡”。一方面,廉价的长租服务不挣钱,且在行业内卷下成本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在比拼 “价格” 的住宿领域,可替代性产品很多,像家庭旅馆、民宿、沙发客、汽车旅馆以及近年来兴盛的胶囊旅馆等。
相比于酒店、民宿,青旅的优势并非价格,而是为旅客提供自然的社交空间,这是其不可替代之处。住宿不是来青旅的主要目的,社交与旅行才是。因此,青旅或许不会集体退场,但可能会越来越小众,未来或许会发展成为一个个小型兴趣俱乐部,成为吸引远方年轻灵魂聚集的共享空间,住宿只是媒介,而开放、自由、有趣、社交、族群、多元才是青旅的灵魂。
作者:长征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青旅,还有活路吗?07-10
- 特朗普再批美联储高利率政策,鲍...07-10
- 《三英战吕布,我叫Labubu》:一...07-10
- 智元机器人否认赴港上市计划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