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如何打造少林寺“IP”:一场文化“夺舍”与商业重构
日期:2025-07-31 16:40:50 / 人气:8

在武侠文化的长河中,少林寺本是一个被民间传说、小说和电影共同塑造的符号。它曾是武林泰斗,与武当山并称双雄,坐拥七十二项绝技,是天下英雄豪杰敬仰的存在。然而,现实中的少林寺却在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后陷入半荒废,到改革开放前夕,仅剩极少数僧人,几乎名存实亡。释永信接手时,面对的是一个在大众文化中辉煌无比,现实中却凄惨落寞的少林寺。他用了三十多年时间,通过一系列策略将少林寺打造成国民级的“文化IP”,这一过程堪称一场独特的文化“夺舍”与商业重构。
一、借势武侠文化,奠定IP基础
释永信进入少林寺之初,便敏锐地意识到民间自发产生的少林文化核心是武学。尽管少林寺中断近60年的武学传统难以真正“复兴”,但他凭借投机取巧、吸收各方资源、借力打力,在短短十几年内实现了“少林武学的复兴”。
1984年,他组建少林武术队,次年改组为“武僧团”,并于1989年开始全国及海外巡演。1984年成立“武术挖掘小组”,1986年成立“武学研究会”,他在这两个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后多年累计“整理”出545套武术。1991年举行首届“少林武术节”,2004年升格为“世界传统武术大会”,迄今举办了12届,影响力颇高。2001年起,在80多个国家建立“武术教学中心”,每年派出大量教练,据说累计吸引了6000多万外国人练习少林武术。此外,他还注册少林商标、推动少林武术成为非遗、推出多种与少林武术相关的文创产品。
虽然有人质疑“少林武学复兴”的含金量,认为武僧团表演更像“舞僧团”,甚至“进化”成舞台剧,“禅武合一”概念也只在武侠小说中出现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举措在传播少林武术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登封市79家与少林寺无直接关系的武术学校打着“少林武术”旗号,客观上弘扬了少林文化,对少林寺IP起到了长期助力作用。
二、重塑文化符号,强化IP认知
释永信主导下的“少林武学复兴”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间接路线”完成的。重建藏经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原版藏经阁毁于1928年的大火,其中的佛经、武学图籍、达摩影石全部被毁。六十多年后,残存的经籍很少,有保存价值的仅剩康熙年间的少量木刻佛经。但释永信“依据毁前资料,在原址上重新设计建造”藏经阁,虽建筑样式与当年完全不同,且几乎没有当年藏经,却引发了游客的联想。《天龙八部》中萧远山和慕容博在此潜伏,《九阳真经》从这里被偷,《梅花盗案》在此发生,“小李飞刀”李寻欢介入调查等情节,让游客认为少林武学有经典传承,“武术挖掘小组”整理的545套武术有正规传承。这种通过暗示引导游客形成特定认知的方式,极大地强化了少林寺的IP形象。
在少林寺的“武僧团”表演中,也随处可见对武侠电影和武侠小说的主动拥抱。《少林寺》的主题曲《牧羊曲》每场必定出现;《易筋经》虽与武术无关,仅是一本中医导引术著作,却出现在演出节目单中;“少林童子功”这种毫无真实传承、仅在1980年代武打电影里才被发扬光大的功夫也登上了舞台。这些元素进一步加深了游客对少林寺武侠文化的印象。
三、对比武当山,凸显“夺舍”策略优势
与少林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当山。武当山游客数量是少林寺的两倍多,但武学弟子、武术表演、武学影响力却远逊之。最重要的是,武当山没有对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里的“张三丰”以及“武当派”形象进行“夺舍”。例如,历史上的太极拳与武当山基本无关,但金庸小说宣称太极拳和太极剑都是张三丰发明的,武当山却没有以此为依据抢夺“太极拳发源地”的地位。
释永信通过对民间武侠文化的“夺舍”,复兴了少林武术,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当代少林寺IP。这种策略虽然令人不齿,但从打造IP、运营IP的角度来看,却有可能是一种相对高效的方式。就像一些演员试图对孙悟空等文学形象进行“夺舍”,虽然有的因语言风格等问题翻车,但也有人取得过成功。释永信的成功,有地利的因素——少林寺地理位置未变;更有人和的因素,他个人敏锐地抓住了文化IP打造的机遇,将少林寺从一个名存实亡的寺庙打造成国民级的文化符号。然而,他的许多才华没用到正道上,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其他一些人的“夺舍”行为是否受到释永信成功事迹的影响,也成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
作者:长征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三重周期的呼唤:人在变老,钱在...07-31
- 释永信如何打造少林寺“IP”:一...07-31
- 图瓦卢,“举国申请海外签证”07-31
- 每月 300 元育儿补贴:多与少的辩...07-31